医趋势说
一条直径0.5mm的导丝,可以准确抵达身体的诸多部位、组织或器官,在这种高、精、尖技术的操控下,一个又一个病灶被发现、精准定位、清除…… 这就是介入治疗技术。
对普通人来说,“介入技术”听起来太专业、太抽象。其实,就是借助先进的影像引导设备和微细的介入器材,将穿刺针及特制的导管等精密器械,精准引入到人体的任意部位,对病灶进行诊断或治疗。
介入微创手术越来越多的覆盖更多的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介入医生(铅衣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嘉德诺“千面铅衣侠”活动圆满收官,医趋势借此机会采访到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介入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主任和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分会下肢动脉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包俊敏教授。
两位专家分享了“大介入”领域的两大趋势:精准微创治疗,人工智能驱动以及手术机器人破局!
01
“大介入”格局下的,靶向精准治疗
从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nn拍摄下了医学史上张心导管胸片,开创了人类心导管技术发展的先河。
到如今3D打印仿生完全可降解支架研发,以生物三维打印技术构建工程化人工组织下的血管介入治疗的第五次革命。
介入治疗不知不觉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
在中国,介入医学已有30年的本土化历程,逐渐成为继内、外科之后的第三大临床学科,是真正意义上的“靶向”精准治疗:
与内科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可将药物直接注入病灶,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大大减少用药量和副作用,并打破了内科药物治疗无能为力的窘境;与外科治疗相比,介入治疗避免了外科手术对机体“大刀阔斧”的伤害,仅通过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通常只需局部皮肤麻醉,危险性小,对正常器官影响小。这种技术尤其适合老年、体弱、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也为失去初次手术机会的患者,赢得了二次手术的机会。
作为这个领域的代表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主任接受了医趋势的视频专访,带我们领略大介入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主任
大介入学科细分发展和未来趋势
介入治疗在中国开展的应用现状如何?
符伟国教授:“从整个中国的介入发展,或者说腔内发展,他大概有三十年的过程。那么从血管外科医生怎么会去走到介入这条路上来说呢,那么应该说它有它的历史的机遇。
同时中国的血管外科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腔内血管外科,其实和我们的兄弟科室介入放射科和心内科专家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学科细分越来越深入,各种比如心内科,比如介入放射科,面临需要治疗的一个疾病谱越来越广泛,所以我们血管外科可能会对血管疾病有更深入的探讨。"
30年本土化转型历程,站在世界之席
这三十年的发展,您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符伟国教授:“从这样的一个三十年的,咱们血管外科走过的路程来说,我的感悟就是说,在目前的这样的一个腔内微创治疗,它一定是我们今后从巨创走向中创,走向微创的一个发展之路。也就是说很庆幸在这个时代,赶上了这样一个转型,使得中国的血管外科能够崛起,或者说能够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除了这个技术以外,我们发现在中国有一个特点,就是病人的人群基数很大,而我们医生每天完成的手术量,足以让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得到一个非常非常好的锻炼。同样在我们这个时代赶上了弯道超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老师们在传统手术上你是无法超越,但是呢微创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空间。”
压力与使命下的铅衣侠职业精神
您是如何看待铅医侠医者在压力与使命面前的一个平衡?
符伟国主任:“为什么有一帮医生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在从事这个工作,应该说是他们的一个志向所求,也就是说本人的一个意向还是蛮重要的,比如我的志愿。所有的医生大学的时代都是医疗,没有想从事过其他的,第二个确实有很好的那个家庭的一个支持。
如何去缓解和平衡呢?从我们做医生的角度来说,在工作状态就要很好地去工作,很好地去服务,这是一种职业精神。但是当你比如说回归家庭,那么你就应该更多的去关爱自己的家人。第二就是能够给到他们足够的,无论是作为父亲母亲也好,无论是作为孩子也好,都应该是尽到我们的责任吧。”
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主任的采访,我们可以发现未来介入领域:
多学科融合形成“大介入”格局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化,介入医学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地介入技术开展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除了传统的介入科外,消化内镜、神经、急诊、超声等多学科、多类别、多领域介入技术发展迅猛,为患者带来了一系列先进的介入微创治疗新方法。原先许多需要外科手术的病症,如今在内镜介入下得到了微创治疗。
其中更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多学科融合构建“大介入”格局,逐渐成为部分疾病治疗的方案。
目前介入治疗已经在肿瘤、外周血管、大血管、消化道疾病、神经系统、非血管等数百种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涵盖了肿瘤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大血管介入、消化介入、神经介入、综合介入、介入护理等多领域学科。
AI的深度发展带来介入医学模式转变和人才的更新
从X线血管造影到腔内影像学,从结构评估到功能测定,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然而不断更新的技术和设备也给介入医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介入医师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娴熟的操作技巧,更是高水平的诊疗决策能力。正确的决策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所有信息,而不断更新扩大的知识量使介入医师越来越不可能掌握所有技术手段和最新进展,这样的情形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尤其突出。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极大解决这一矛盾!在当前医疗数据爆发式增长的年代,AI将逐步进入医疗各个领域,全面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效率和均质性,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医疗模式。
AI的深度发展也将带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才的更新换代,介入医师也将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02
手术机器人能否破局,患者疾病科普亟待加强
微创介入手术中未来机器人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医生和智能机器人的融合,我们专访了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包俊敏教授。
▲专访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包俊敏教授
微创化介入手术趋势
介入治疗对血管类疑难杂症有哪些帮助?
包俊敏教授:“随着我们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人民生活的水平越来越高,这几年以动脉硬化为基础的这种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是越来越高的,因此对于血管疾病这种诊治的需求也是在不断上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呢,整个医疗,无论是外科治疗,内科治疗,都是在向一个微创化的趋势发展。不光是血管外科,所有的外科能做腔镜的做腔镜,能经过腔内治疗的做腔内治疗。
微创治疗穿刺的完成,把以前需要全麻、好几小时长的这种常规的开放手术,变成了局麻微创穿刺完成一个手术。这样的话,患者手术以后也不需要长时间的清醒、复苏、ICU这样一些复杂的治疗过程,往往就是说今天手术,明天下床,后天可以出院。这样相对微创的治疗,就是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
血管疾病患者宣教能普惠更多的疾病
现在普通大众对血管外科疾病的了解程度如何?
包俊敏教授:“广大群众对于这个血管疾病的认知,这些年也确实随着这个资讯的开放媒体的增多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呢还是远远不够的。据我的感知,一般很多的老百姓、很多的患者他们对血管疾病的认知是存在着两大误区。
大误区就是对疾病本身的认知的误区。举个例子讲,我们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往往会造成病人间歇性跛行症状的出现。有的人看中医,有的人看风湿科,有的人看骨科,就是没有一个人想到你这个毛病会不会是血管疾病,等到相当严重了,脚趾头发黑了才终于想到可能是血管堵塞了,所以说对疾病的认知上是存在很大不足的。
第二个误区就是对于这种现代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上是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的,我们现在提倡腔内治疗,微创治疗,或者介入治疗。老百姓一听介入治疗,马上会想到放支架。这就是一个误区。因为腔内治疗、介入治疗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段非常的多,传统意义上的这种支架,只是这些众多的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当中的一个手段。所以认为腔内治疗就是放支架,是非常片面的。”
新技术、产品的诞生解决介入铅衣难题
问题3:如何更好的保护介入医生?
包俊敏教授:“对于我们从事放射介入、从事血管介入这样一些工作的医生来讲,吃射线是每天的家常便饭。很多人不知道,一套铅衣有几十斤重。随着现在产品改进以后,逐渐有一些相对比较轻质的铅衣的出现。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的沉重。
我们科室刚刚初创的时候,20多年前,会有一些超长时长的手术,最长的一台手术是做了25个小时。
在早年大家对于血管腔内介入技术还不是特别做的纯熟的情况下,会出现这样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大部分我们现在血管的手术来讲,一般短则一个小时,长则五、六个小时,这是比较常态的。
从医生角度来看,用自己的健康来换取病人健康这是一种使命、一种义务。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期待着从技术上能够进一步做好防护。
未来,随着这个设备的不断的改善,它本身的这种射线的量也会在不断的减少。随着以后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先进技术的出现,有可能以后血管介入手术,你就可以坐在外面操控着电脑去完成了,不需要自己去再穿着铅衣去完成这样一个繁重的、吃射线的这么一个手术。所以说技术的发展,最终将会给血管介入的医生从减少射线的角度,降低劳动强度的角度来讲会带来新的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包俊敏教授的采访,我们可以发现介入医学的发展给患者带来了的福音,治疗时间更短、创伤更小,但很多患者往往对介入治疗存在误区。
另外,越来越多的临床急症也可经由紧急介入治疗使患者获益,与此同时,介入医师在医疗团队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手术机器人将成为介入治疗的方向。
手术机器人破局介入治疗难题
介入医生长期处于介入操作带来的职业风险中,接近一半的医师罹患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白内障、脊柱和骨关节疾病。
外科达芬奇手术系统的诞生为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提供了灵感。
未来,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结合5G手段能开展远程介入手术,进而替代介入医生完成大部分介入手术工作。这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等需要紧急开通闭塞血管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大意义。
在嘉德诺第二届“关爱之翼,千面铅衣侠”征集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次这样“近距离”了解到铅衣侠——介入医生的“酸甜苦辣”,也看到了他们专业精湛的背后,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多才多艺的本领、平凡又精彩的人生。
相信在嘉德诺与医趋势的倡导之下,会有更多的人去真正了解关爱他们。
▲2020年,嘉德诺铅衣侠收官视频
感谢所有关注、参与、支持
2020年“千面铅衣侠”活动的医务人员和朋友们
“关爱之翼”助力健康,持续在行动!
· END ·